图为大会现场(刘浩/摄)
由中国能源报社、武汉未来科技城建设管理办公室、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和国际清洁能源论坛共同主办的“2016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发布会暨新能源发展高峰论坛”于12月6日在武汉举行。
其中,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副司长何勇健就如何从“十三五”规划看新能源产业的机遇发表了主题演讲。
何勇健特别指出,我国能源系统目前相对分割、各自为战,表现能效较低,对新能源发展的包容性也较差。在他看来,“十三五”能源规划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能源系统本身的问题。
【根据中国能源报记者 刘浩 赵唯 程宇婕有关报道编辑补充】
果没有比较效益是很难用行政手段强行要求“西电东送”、“西气东输”,更多的需要靠市场机制来调节。
总体来看,目前面临最大的风险就是“东部不爱接,西部还要送”。
“风火打捆”带来的负效应
可再生能源是我国能源发展的生力军,部分地区弃风、弃光、弃水问题严重,其中弃风、弃光集中在“三北”地区,其中主要矛盾是开发布局问题,也就是发展模式问题。
过去我们把更多的基地、装机放在“三北”,因为那里风光资源更好,但是恰恰市场容量很小,所以就被迫送出来。
但是由于风光本身的间歇性、不稳定性等特点,必须通过火电机组来打捆外送,就是我们常说的“风火打捆”、“光火打捆”的模式。
但这个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能源清洁化发展没有任何好处,带来的影响是负效应的——为了多外送新增的风电,就要新增火电,然而实际上送的火电更多,风电更少,不但没有改善能源结构,反而烧了更多的煤。
这种发展模式的最大风险是其不可持续性,与发展新能源的初衷背道而驰。
此外新能源本身的成本偏高,需要补贴来支撑发展,这也是很大的隐患。
新能源的最大问题不是间歇性和价格高,还是因为低密度。低密度的东西,如果用高密度的方式来利用,代价是很高的,得不偿失。要用低密度的方式就地利用。
天然气一边用不完,一边用不起
天然气跟新能源有非常紧密的关系。
首先天然气作为主力能源的热电冷三联供,有利于风光能源在当地的消纳。其次,二三十年后天然气要慢慢降下来,更多是通过可再生能源来替代,更清洁化、低碳化。
天然气消费市场亟待开拓,天然气面临低水平供大于求困局。约有400-750亿方天然气需要开拓新的消费市场。
我国人均天然气水平很低,不到美国的十六分之一,只有俄罗斯的二十分之一。
主要原因是用不起,价格高,当然还有一部分是管道没有铺到导致的用不上。
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气体制机制改革等措施开拓消费市场后,预计2020年天然气消费量可达到3500亿方左右。
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之间的真正的竞争关系,要到2040年以后,才会出现。
“十三五”期间,国产和进口天然气合计可能要超过4千亿方供应量,但是我们的消费需求大概只有3250亿方,也就是还有七八百亿方的气需要找市场、找用户。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尴尬局面。
“十三五”要加快既有热电联产机组,燃煤发电机组灵活性改造,要新增4600万千瓦调峰能力。
转变观念摊薄成本是关键
“十二五”期间我国天然气发展很快,但跟美国差距还很大。天然气管线刚刚突破6万公里,而美国有50多万公里。因此 “十三五”还要加快建设,为天然气大规模的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。
新能源发展需要天然气,天然气最大问题是价格不灵活。为什么国内气价高,很多用户用不起,但是国际气价便宜?
这是因为过去气源紧张气价高的时候,签订了一些价格较高的照付不议的协议,因此“三桶油”对进口低价LNG的动力不大。
现在是购入海上LNG的好窗口。要扩大海上低价LNG的进口,做大蛋糕,摊薄成本。
现在我们能够在现货市场拿到0.5、0.6元/方的天然气,如果可以和高价天然气中和,就可以把基础气价降下来。
所以,“十三五”重点是推进接收和储运设施公平开发,保证国外进来的天然气可以上岸并送到内陆,这样才可能进来更多的低价气,甚至广大新能源企业家都可以去做天然气业务。
当然,通过基础设施完善和国内更多天然气、页岩气开发,对进口的依赖性也可以降低,天然气市场的应用也会发展得很顺利。